上海舊書籍回收公司長期高價提供各類碑帖回收服務,碑帖過去俗稱“黑老虎”,它既是一種有文化歷史內涵,又有藝術品位和工藝加工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品。 前輩為了記述前朝重要事清和隆重慶典等,把文學形式和書法家的手跡經過名匠刻手,刻鑿在懸崖和石碑上,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藝術內容,還經過裱裝成軸或冊頁,這樣就成了碑帖。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稱,實際“碑”指的是石刻的拓本,“帖”指的是將古人著名的墨跡,刻在木板上可石上匯集而成。在印刷術發展的前期,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。以后人們為了學習書法,或作歷史資料都要學習這些文字資料。
一,上海碑帖回收產品介紹
二,上海碑帖收藏品回收
作為一個古老的收藏品種,在火爆的藝術品市場中并不起眼,現今在很多人的收藏意識中,皆是“收藏=市場=增值”這樣的公式。魯迅生前便廣泛收集碑帖,好像從來未變成商品銷售,隨著時間的推移,各種珍貴拓本已難得一見。市場中流通的大多數拓本一般都是通過翻刻、填蠟、填墨等辦法制成的,上手須慎重。在嘉德、翰海公司的拍賣中,《李思訓碑》拍得拓片4400元,《爭座位帖》拓片6600元,《朝侯小子殘碑》7700元,《乙瑛碑》拓片13200元,《爨寶子碑》拓片16500元,單件成交較高的是《龍門二十品》,拍得11萬元。2003年,上海博物館斥巨資收購宋拓《淳化閣帖》價格不菲,只是個案存在,卻引發相當大的爭議。碑拓拍賣出現“黑馬”,翰海拍賣三國《王基殘碑》拓本以34.1萬元成交,上海嘉泰《戲魚堂法帖》得82.5萬元。相對于油畫和書畫來說,介入碑帖收藏的投資方太少,投資活力不明顯,主要以研究者和書畫家等為主。也許碑拓真的只是一種收藏,一種帶有深重文化情結的收藏,而不是最佳投資市場。
由于價值規律的作用,真正學習鑒賞碑帖,成為許多收藏者的興趣, 從對碑帖的整體認識來說,鑒賞也是由表及里,有各個不同的側面。首先 映入眼簾的是拓本的裝潢,各種舊拓本特別是古拓本,有不同時期的式 樣,因此,“經折裝”、“蝴蝶裝”、 “線裝”等都反映出材料和裱裝時代特征, 再是對拓本紙張和拓本具體的墨色和效 果,這則是對材料和技法的客觀分析了。
南宋以后,碑帖的制偽高手越來越從拓法上和刻石上下功夫。 所以進一步鑒別出書法的風格、用筆等,這就 成了鑒賞中的主要依據。再有鑒別碑帖的輔助依據, 即題簽、印鑒、題跋等這些文字,都能幫助我們鑒定真偽。
三,上海碑帖回收產品真假鑒別
碑帖鑒偽法編輯古代碑帖作偽有重刻和翻刻法、偽刻法、嵌蠟填補、染色充舊、題記作偽、影印和鋅版、刮、補、涂墨、套配、印章、墨氣和裝潢作偽等手段。重刻和翻刻即原物已毀或早已失傳,因而重刻的叫重刻本。這種本因為原石不存在,拓本又極稀少,或已成為孤本,或者根本就沒有傳下來,因此重刻本的價值不可低估。但重刻本往往不只一種,也有先后、優劣之分。如秦《嶧山碑》傳說為魏武推倒,邑人火焚而不傳。杜甫嘗有云:“嶧山之碑野火焚,棗木傳刻肥失真”,則可見唐時已有摹本,惜今也不傳。今所傳者,唯宋淳化四年八月鄭文寶以南徐鉉摹本,重刻于長安。嗣后以長安本為祖本轉為摹刻的有紹興、浦江、江寧、青社、蜀中、鄒縣等地。
另一種原因尚有人間,因路遠推拓不便,或因年代遠字跡模糊缺損,碑商依舊拓重刻冒充原石的叫做翻刻本。翻刻本大都倉促刻成,刻工又多半是文盲,字畫錯謬很多,而且原碑尚在,因此沒有什么價值。這類刻本乾隆、嘉慶以后種類很多,有石刻、木刻、灰漆、泥墻刻等。其中尤以瓦灰拌生漆或泥土制版翻刻的最多,因本輕利重翻刻便易,較木石刻的更為粗劣,而流通上市的也最多。翻刻本的名目上至秦漢,大至四山摩崖,無所不有。雕版一次往往只拓四五十份,也有拓十幾份的。版即損壞的。因此初拓還比較逼真,到后來就面目全非了。